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经验摘编
发布日期:2012-05-07                               打印本页

北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汇集“海聚”人才

 

一是整合政策、强化服务,全面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工作。形成以“一个意见(《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两个办法(《北京市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为主体的政策体系,成立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组建北京市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是先行先试、高端引领,大力推动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制定《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发布《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开展中关村“1+6”系列新政策试点。

三是链接孵化、支持创业,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已建成37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园企业的孵化成果基本涵盖了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聚集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创新项目和创业人才。今年2月,“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在美国硅谷挂牌成立,着力打造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海外基地、建立留学人员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和帮助海外高端留学人才归国创业。

四是汇集资源、筑巢引凤,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寻访发现渠道。举办“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依托外事侨务部门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和精品项目推介会。

五是评优表彰、立体宣传,营造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工作良好氛围。设立“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通过拍摄专题片、专栏报道、人物专访等形式,广泛宣传留学人才来京创业工作的辉煌成就和来京创业的海外学子的典型事迹。

 

 

黑龙江深入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计划

 

一是搭平台,建立专家和基层联系桥梁。建立基层需求信息库、省内专家信息库和科技项目库,积极建设供需对接平台。开展“专家智力行”、“博士后科技行”、“海外专家龙江行”、“香港企业家龙江行”等活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

二是搞服务,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邀请高层次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深入实地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建立黑龙江海外学人科研成果三江平原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智综合示范县,服务农业建基地。开展“我为乡亲出趟诊”等活动,服务群众解医患。

三是促对接,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组织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与市县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对接,很多市县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很多企业和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在政治上关爱服务基层专家,在工作上支持服务基层专家,在生活上优待服务基层专家,建立环境优化机制。

 

 

河南不断推进职称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着力在激发人才活力上求突破。打破人才所有制、地域等限制,拓宽人才评价服务领域。在职称评聘上向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倾斜,开辟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切实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参加援疆援藏、艾滋病驻村帮扶、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允许他们在职称评审中优先申报。坚持评聘工作的分类管理,经济、统计、会计、审计、工程等系列全面实行“评聘分离”,卫生系列实行有限度的“评聘分离”,教育等系列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严格按照核定的结构比例和职务数额申报和聘任。

二是完善评价机制,着力在提高评价质量上求突破。先后对27个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评审条件进行了修订完善,初步改变了职称评审过分强调学历论文的倾向。丰富完善评价办法,初步形成了专家评审、以考代评、以聘代评、考评结合、考核认定、直接认定、答辩与评审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局面。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遴选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基层一线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评委专家库,每年对专家库进行更新、调整和充实,目前,在库专家共6200余名。对部分高校和大型企业下放了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评审权限,在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四个省辖市分设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结合专业特点组建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化、社会化评委会。加大对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的“打假”力度,对发现弄虚作假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三年的申报资格。

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着力在推进科学管理上求突破。修订了《河南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等文件,建立了申报推荐制度、诚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职称工作在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各级人社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建立了河南职称网站,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职称公开和公示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荐工作实行“五公开一展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肃职称工作纪律的通知》,严肃职称工作纪律。

 

 

广东不断加快企业博士后事业发展

 

一是围绕广东经济发展需要,科学谋划博士后设站布局。按照“双中心、多点化”的思路,重点服务珠三角,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二是围绕发挥博士后高端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政策措施。建立博士后特约研究员制度,鼓励博士后出站后通过博士后特约研究员的形式,继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新博士后培养招收模式,指导企业按照1310人才梯队(即1个博士后配备3名硕士、10名本科助手)组建博士后创新科研团队。推动博士后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人才培养和研究合作新模式。指导帮助高校科研院所探索项目博士后、“千人计划”专家带博士后、师资博士后等招收模式。大力开展师资博士后工作,积极开展用人机制创新试点。

三是围绕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切实提高博士后工作水平。进一步理清企业博士后工作发展思路,出台了《广东省博士后培养工程实施意见》。与人社部在佛山共同举办首届中国(广东)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技项目洽谈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多元投入体系,2012年省级财政投入5821万元,带动市区财政、设站单位和企业加大配套投入,吸引博士后人才向企业集聚

 

 

四川多项措施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紧盯重点,着力打造三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院士培养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等十二项工程,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市场化配置+行政调配”措施和“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打造优势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坚持统筹协调人才发展,大力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打造社会事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是紧贴实际,着力优化用人环境。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示范作用和舆论引导,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依托各类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站等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特约医疗、生活补贴、休假体检、绿色通道等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是紧扣根本,着力发挥人才效益。构建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的激励机制,不断发挥本土领军人才效益。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不断发挥海外高端人才效益。实施“灾区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计划”、万名专家下基层、“民族地区人才振兴行动”等措施,不断发挥急需紧缺人才效益。

 

 

陕西努力开创继续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宣传部署,营造良好氛围。去年一年连续召开了两次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建立了继续教育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成立了知识更新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协调配合。利用媒体网络、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讲人才工作和继续教育相关政策。

二是抓调研规划,科学制定政策。多次赴外省学习先进理念,赴地市行业和基层单位实地调研。按照实现行业地区全覆盖,专业门类全覆盖,人才层次全覆盖的要求,长远规划继续教育工作。制定了《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继续教育配套政策。

三是抓服务保障,搭建工作平台。开通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建立继续教育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管理平台。在全省范围首批建立38家省级继续教育基地,提供经费政策支持,各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专款专用。

四是抓评估监管,确保质量效果。对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继续教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将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个人职称评审挂钩。对继续教育基地进行评估考核,制定了《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对行业地区进行评估考核,各级人社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每两年对管理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五是以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推动全员培训。制定了陕西省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拟于近期召开全省知识更新工程启动会暨第五届省继续教育协会换届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