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9月22日, 习近平在西雅图市的欢迎晚宴上, 介绍了自己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的知青插队经历, 以及梁家河村的今昔对比。
“延安” “梁家河村” 瞬时成为媒体上的热词。
近日, 本报记者来到梁家河村,走进村民中间, 探究梁家河村的现状, 尤其是当地村民生活保障的情况:当地群众都参加养老保险了吗?他们的待遇水平怎么样? 参保缴费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
一条浅浅的河蜿蜒回转, 两侧黄土山坡上覆盖着绿树, 一座又一座窑洞依山而建。 从远处看, 梁家河村不过是陕北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 走近了瞧, 只见村口停放着一排旅游电瓶车。
虽然所处的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梁家河村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2014年,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 接近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在梁家河村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注意到, 幸福的笑容在这里处处可见, 一个又一个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从贫困落后到奔向小康, 从吃不起肉到全民参加养老保险, 梁家河村着实有了很大变化。
幸福:想都不敢想的事成真
顺着小河走到村尾, 干净整洁的小院里, 一侧是作为 “知青旧居”的砖窑洞, 另一侧是刘金莲居住的土窑洞。 几串红辣椒和玉米点缀着土窑洞的门口, 几名游客指着窗台上的布鞋询问着价格。
“我领养老金已经3年多了, 现在每月127元。”63岁的刘金莲告诉记者。 她面色红润, 身系的深蓝色围裙上, “参加社保、 为己养老、惠及子孙”的字样格外醒目。
刘金莲笑得很舒心。 两个女儿出嫁在外, 两个儿子在县里打工。每逢节假日, 儿子会开车送来面、菜等生活必需品。
退耕还林后, 刘金莲不再种地。她在村里创办的旅游公司里当保洁工, 每月收入1200元, 平日里还做点小买卖。
“养老金够我平时基本生活了。”刘金莲笑言, 现在想买肉吃随时可买,想用油时用多少都不心疼。
“这种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刘金莲的记忆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只有过春节时杀羊,每家才能分一点点肉。 那时, 油算奢侈品, 实在想用油, 先把杏仁压烂, 再小心翼翼地把榨出的一丁点油放进锅里。
以前最大的愿望是吃肉, 如今吃得起肉了, 患有高血压、 高血脂的她却不能多吃肉了。 “我要多吃素了。 这算不算富贵病?” 话音一落,刘金莲的脸上绽起了笑容。
便利:足不出村可取养老金
沿着起伏的山路向村口走去,在另一处 “知青旧居” 的窑洞旁,石玉新正拿着长扫帚扫地。 他身体硬朗, 完全看不出已经76岁了。 “养老金涨了好几次了, 我现在每个月领125元。” 石玉新告诉记者。
2009年,我国开展新农保试点,延川县位列延安市第一批试点县之中。2011年, 延安市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 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 延安市财政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上共投入3.31亿元。 目前, 延安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为125元,比全国最低标准高55元。
石玉新也是村办旅游公司的保洁工, 收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绰绰有余。 “我的养老金一年才取一次。”他对记者说。
每到年底, 石玉新让儿子给自己取养老金。 以前, 儿子拿着银行卡得到镇上取钱, 路远, 耗时间。现在, 在村委会大院里的自助取款机上就能取。 “方便得很, 几分钟就办完事。 国家为我们考虑得可周到了。”石玉新高兴地说。
期盼:日子越过越舒坦
爬上村民广场对面的小山坡,便是村里唯一可接纳游客住宿的窑洞宾馆。 三孔土黄色的崭新窑洞里,生活物品一应俱全, 连无线上网器都有。
55岁的石春晖忙着收拾窑洞。这个 “十一” 假期, 游客络绎不绝,他估摸着收入有4000多元。 看着生意这么红火, 石春晖庆幸当初放弃打工搞起了农家乐。
连续5年, 他每年缴纳500元的养老保险费, 是村里最高的缴费金额。 “我把钱攒下来, 交给公家我放心。”
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 石春晖明白, 缴得越多政府补贴越多, 拿钱参加养老保险比存银行划算; 等自己过了60岁, 养老金完全够日常生活开销。
养老保险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儿子的返乡则让他不再孤单。 以前,全村80%以上的村民在外打工。 随着山地苹果业、 养殖业以及旅游业兴起, 去年起, 村子里一半的外出村民返乡就业。 在县里开了多年照相馆的儿子也回来了, 在村旅游公司当司机, 实习期工资每月2600元,公司还给缴养老保险费。
“家里一切顺心。 有活干、 有钱挣,这样的日子真是有奔头。” 石春晖说这番话时,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