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专栏>经验交流

精准服务让工作“难点”变“亮点”--广西来宾积极推进人社服务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2-04-08 打印本页


“老人家您好!我们是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今天来帮您做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请您对着手机张张嘴巴、眨眨眼睛--好,可以啦。”

近日,广西来宾合山市人社局的吴婷等3位工作人员,身着印有“社会保障志愿者”醒目字样的红马甲,自行驾车来到合山市社会福利院,上门开展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服务。在院方引导下,她们从1楼到4楼顺利帮助17位因高龄或病残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完成了资格认证。

老人们看在眼中暖在心里,纷纷表示:“谢谢你们,辛苦了!”

这是来宾市人社系统上门服务的一个缩影。

“人社工作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万千家庭的福祉,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夯实基础,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积极推进服务创新改革,努力让民生暖阳照进每一位群众的心中。”来宾市人社局局长罗胜奇说。

聚焦“小切口”带来新发展 

走进来宾市社保服务大厅,为老年人配备的自助服务一体机、手动轮椅、助行器、饮水机等服务设施十分引人注意。爱心专座、急救医药箱、老花镜、免费无线网络等便老物品、设施让老年人倍感温暖。

“我们大力推进线下‘一门式’‘一窗式’服务,设立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提供从接待、答疑、受理到办理、反馈的‘一站式’服务。”来宾市社保服务大厅负责人介绍,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社保服务大厅专门印制老年版办事指南,在一些原本只设置了线上办理渠道的事项上,为老年人增设了线下办理服务,并且办理业务时依法接受授权代理、亲友代办,减少老年群众的出行不便。

2021年以来,来宾市人社系统以开展“学党史,感党恩,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为契机,将关爱服务老年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帮助老年人跨越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2021年10月27日,象州县马坪镇其塘村委社保协管员左晓春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这位年轻的女孩用灿烂的微笑、温柔的话语,为老人送上了贴心服务和一缕暖阳。

“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不仅打通了人社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重要的是真正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左晓春说。

来宾市将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提升人社服务的速度和温度。

依托“数字人社”系统和乡镇就业社保服务平台等力量,精准掌握需上门服务的对象,组织党员先锋队,进入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地区,开展集中上门服务;大力发挥村级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就近服务能力,通过老年人预约、村级协管员进村入户集中为老年人完成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有效解决了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不能自主认证、来回到村委现场认证的麻烦……这些小切口的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欢迎、

目前,来宾市已为5000多名行动不便的养老待遇领取人员进行主动上门认证。

推进“微改革”提升获得感 

2021年11月2日,来宾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联动调处中心在来宾市中级人民法院揭牌成立。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市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联动调处中心。

据介绍,来宾市联动调处中心是由来宾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总工会、市人社局联合打造的,采取的是“一中心、两工作室”“法院+工会+人社+N”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2021年11月24日,吴某兰等39名贵州籍农民工向象州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吴某兰等39名农民工到象州县大乐镇丰乐果业专业合作社做打蜡、选果等工作,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及时拿到92714元工资。

象州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到投诉后,随即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联动调处机制,组织中介老板吴某平和农民工代表吴某兰到象州县人社局新业态调处工作室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签订支付协议,并自愿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法院依法受理,并于当天分别为39名农民工出具裁定书,当场把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我们确实没想到,当天就能调解成功,真的非常感谢!”吴某兰说。

据了解,来宾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联动调处机制建立以来,共处理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人员争议案件22件,涉及人数341人,涉案金额154.58万元。

新形势,新举措;新形式,新效果。

不断的创新,让人社服务的难点变为精准服务的亮点。

2021年11月11日,来宾市“万才返乡、振兴家乡”人社服务专项行动暨“筑梦来宾、未来有你”人才招聘夜市开市活动拉开帷幕。这是来宾市首次以夜市的形式举办招聘活动。

“招聘活动与‘万才返乡振兴家乡’人社服务专项行动、企业创新项目和本土文化展示、线上直播带岗结合起来,多维度全方位的招聘夜市活动更具特色、更有成效。”来宾市人社局局长罗胜奇说。

据悉,招聘夜市重点助力2022届高校毕业生、2021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共吸引了50家企业参与,涵盖教育、互联网、服务业等多个行业,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本报记者 王宝杰 通讯员 黎永军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