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专栏>经验交流

用群众视角丈量改革成效

——河北邢台积极推进人社系统政务服务改革

发布时间:2020-08-19 打印本页


在河北省唐山市打拼的高校毕业生小李最近有一件高兴事。刚刚找到工作的他,需要尽快把自己的人事档案从老家邢台调转至唐山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工作繁忙,不便请假回邢台办理,他联系了邢台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采用“不见面”邮寄办的方式进行档案转递。当他把调档手续发到人社部门后的第二天,就收到了自己的人事档案。“效率真高,再也不用为档案的事情发愁了。”小李说。

小李是河北省邢台市推进人社系统政务服务改革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今年以来,邢台市人社局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对接属地民生期盼需求,从群众的视角统筹推进人社系统政务服务改革和作为人社部试点提速办、打包办工作,阶段性成效显著。

上抓顶层设计 下抓措施落地 

“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大胆解放思想,大力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好服务对象办事卡壳的‘难点’‘痛点’‘堵点’,一步一个脚印将人社系统政务服务改革推向纵深。”邢台市人社局局长司国亮告诉记者,为有序推进办事改革,他们结合部门实际拿出顶层设计,并分成动员部署、梳理优化、评估反馈、平台建设、业务培训等5个阶段,稳步有效推进改革工作。

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办事思想的转变,关系到之后的捋顺职能、规范窗口、推行网办、人员培训等环节的改革效果,以及主动发现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让改革从领导要求变为群体行动。

再一个重要环节是抓落地实效,邢台市人社局不定期对改革事项进行督查,查工作责任环节、查业务办理台账、查人员培训情况。看是否知晓办事流程、看是否按新流程办理业务、看要求是否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办事人员,最终看群众是否得到改革的实惠。

截至目前,邢台市人社部门累计梳理181项业务,压缩办理时限1103天,压缩办事流程322个环节,精简证明材料136项,实现网上办理145项。18项提速办事项全部实现,10个打包办事项正加速推进。

线下抓窗口 线上一网通 

6月15日,家住邢台市襄都区的某企业职工郭先生,因工作调动需要查询打印自己的个人参保情况。在服务大厅专职引导员的帮助下,他操作查询打印一体机,经过刷卡、刷脸认证,很快就获得了本人全部参保信息,并一键打印完成了参保明细。“实在是太简单了,为这样的便民措施点赞。”走出办事大厅,郭先生打心里感到爽快。

“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我们加快了对窗口的调整改造,实行了‘综合柜员制’。”邢台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齐延直告诉记者,他们在对局保障中心各层办事大厅进行硬件改造的基础上,实现软件和人员服务升级,让群众看到变化、感到温暖、享受方便。

网络科技让政务服务改革添上翅膀。邢台市人社局利用“互联网+”的思路,建设了网上服务大厅、邢台人社APP等,尽可能将经办事项纳入电脑管理、网络传输,实现手机终端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线上一网通’,才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全天候、无障碍的人社服务。”邢台市人社局信息中心主任郝占岭说。

让改革早跑快跑 让群众少跑不跑 

3月31日,邢台市水泥厂退休人员丁先生来到社保局,原打算更换《领取养老金资格证》后再去社区见面认证。正巧赶上社保局手机认证试运行,在社保局工作人员悉心帮助下,他下载了“邢台人社”APP,很快就完成了刷脸认证。“太方便了!今后不用出家门就能把事办了!”丁先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邢台市人社局集中力量抓重点领域服务改革的一个缩影。邢台市一改往年由居住地社区每年人工见面认证的方式,实现市本级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不见面”办理。

不仅是养老保险,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原来需要全程到现场办理的业务,通过实现网上办理,大幅缩减了工作时限。其中,工伤认定办理时限由改革前75天压缩至41天,劳动能力鉴定办理时限由改革前60天压缩至36天。

“失业金申领,改革前失业人员需先到就业部门进行登记,再到失业保险经办窗口办理,而且要提供就业创业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等5项材料。”邢台市人社局失业处处长安玉清说,改革后,失业登记、失业金申领实现了一网受理,失业人员通过手机登陆“河北人社”APP自行申领,无需提供任何证明材料。

“作为办事事项最多、为民服务次数最多的政府部门之一,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更有责任让人社部门的政务服务改革起跑更早一点、跑得更快一些。相反,让群众少跑或不跑。”司国亮如是说。(赵为 李会光 李坤源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