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事迹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丨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她”力量 倾力“筑”和谐
来源:河南省人社厅
发布日期:2025-04-09

  巍巍太行、王屋山下,愚公故里河南省济源示范区,有这样一支“劳动仲裁娘子军”——她们80%以上为女性,法学博士及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近年来办理劳动争议案件数千起,超八成的劳动争议案件化解在仲裁阶段,成为济源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中坚力量。近日,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源头治理,善治“未病”

  仲裁工作不能只埋头办案,而是应当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只有在源头上规范用工,才能减少争议的发生,才能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是这支队伍一直以来的工作理念。

  几年来,她们坚持开展普法宣传,对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隐患,通过现场释法、发放仲裁建议书等方式进行纠正和引导,规范其用工行为;她们自编自导自演,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仲裁员告诉您”“以案释法”“愚公和谐号”“仲裁+”等视频普法专栏,并在企业基层调解组织群、招聘活动现场进行宣传;她们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给法人”等活动,几年来先后为玉泉工业园区、虎岭工业集聚区、汽车行业商会、女企业家协会以及拟上市企业等开展公益普法讲座20余场次,受益企业达600余家;她们扎实开展“青年仲裁员联系企业”活动,选定骨干专职仲裁员,定向分包联系片区和企业,对企业进行“一对一”把脉指导,帮助企业剖析劳动争议隐患和法律风险,完善规章制度,提升自主预防化解能力。

  “五调”并存,多元化解

  她们坚持“调解为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致力于矛盾纠纷调解前置、分类调处、多元化解,创新“五调”模式,构建大调解格局。

  “专业调解”始终贯穿全程。仲裁院调解中心设立“金牌调解室”“特色调解室”“群体性案件调解室”,以调解建议书引导群众主动申请案前调解,并将调解贯穿于仲裁庭前、庭中、庭后全流程。

  “基层调解”就近化解纠纷。健全市镇村+园区+行业调解组织建设,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大调解”格局,启动“愚公和谐号”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对基层调解员“理论+实践”轮训,不断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将众多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目前全市50%的简易和小额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在基层及时得到有效化解,达到了“小争议不出车间、大矛盾不出厂门”的纠纷预防化解效果。

  “人民调解”拓宽服务渠道。与司法部门协同,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优势,聘任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几年来通过人民调解化解劳动纠纷90余起。

  “行政调解”推进联动维权。强化仲裁监察协同联动,对于达成行政调解协议未能及时履行的,由仲裁机构受理并运用简易程序出具调解书。

  “行业调解”发挥业内优势。积极指导成立汽车商会、物业协会等行业性调解组织5家,发挥行业调解优势,实现矛盾纠纷行业内处理。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仲裁院案件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82%以上。

  数字赋能,高效维权

  近年来,为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她们不断突破创新,借助法院“云上法庭”开展线上庭审,同时开发并推广了“云上仲裁”全新庭审模式,通过手机邀约、线上庭审、证据投屏、电子签名等方式,助力劳动者实现“足不出户开庭,指尖轻触维权”,并依托“云上仲裁”与“互联网+调解”平台组织线上调解,打通不见面调解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以来,通过“云上仲裁”线上办案100余起,签署协议30余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80余万元。

  济源示范区推动劳动争议源头预防、数字化仲裁赋能的“新枫景”等经验做法,连续两年入选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2023年,仲裁院调解中心获得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通报表扬。2024年,被河南省妇联、人社厅授予“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的背后离不开济源劳动仲裁“娘子军”的坚守。她们用耐心和坚韧架起了劳动双方沟通的桥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初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贡献“她”力量。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深化服务创新,书写更多“案结、事了、人和”的暖心故事,用真心、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构筑济源和谐之城。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