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广东省云浮市人社局劳动监察支队(科)支队长、科长黄爱群已经在劳动监察岗位上坚守了13年。
13年,她不知道进过多少工地车间,只记得路走了一条又一条,脚肿了一回又一回;
13年,她记不清调解了多少劳动争议案件,只记得喉咙一次次沙哑疼痛,眼睛一次次发涩变红;
13年,她算不出帮农民工讨要到过多少工资,只记得少则三五百,多则上千万。
夜深人静,她常常追昔抚今。累吗?累!近3万家企业劳动关系维护、数十万名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担子,压在一个重不过百斤的女子肩上,怎可能不累不难?甜吗?甜!看到争议因自己的调解而消弭,看到农民工追回工资后的笑脸,看到今年获得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总有一股暖流激荡在心间。后悔吗?却无言。想到近在耳畔的劳动者发自肺腑的感激,她欣喜、满足;想想远在千里的很少得到母爱的女儿,她愧疚、遗憾。
东方破晓,当那身蓝色制服再次穿在身上,种种情绪全都烟消云散。此时的黄爱群,满脑子想的只有工作、工作、再工作:审合同、查档案、去工地、下车间……就这样,她过了一天,一天,又一天。
工作再难,情况再险,她总是冲锋在前
2002年,带着一纸调令,24岁的黄爱群推开云浮市劳动保障局劳动监察科的大门,成为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
学习废寝忘食、奔波从不言苦、加班任劳任怨……8年后,工作表现有口皆碑的黄爱群被任命为劳动监察科科长,也是当时广东省唯一一名女监察科长。
一个女孩子家, 干得了这活吗?望着黄爱群娇小的身影,一个问号在众人心中升起。
问号的背后, 是严峻的现实。彼时的云浮,不少企业管理水平偏低,用工制度不甚规范,导致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频频发生。与此同时,劳动者维权意识虽有所增强,却也存在着维权方式不科学、不理性等问题,一遇争议,就采用爬高楼、堵马路、围政府等极端手段。承担着督查全市劳动法规执行情况任务的劳动监察科处于矛盾冲突的最前沿,监察工作急、难、险。
“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面对质疑,黄爱群默不作声地下定决心。
2010年农历腊月廿五,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黄爱群办公室响起,有人反映,市区一处建筑工地拖欠80多名农民工工资约60万元,农民工们正在聚众讨薪。她撂下电话就直奔工地。
“啊?怎么下来个孕妇呀!”车门打开,正吵吵嚷嚷的农民工愣住了。此时,黄爱群已怀孕8个多月,虽然需要用手撑住腰杆才能站稳,虽然腹中的孩子不时踢打,但黄爱群仍一步一挪来到农民工身边:“兄弟们,大家不要吵、不要急,你们的工资我肯定帮你们拿到,请你们放心!”
待大伙情绪有所稳定,黄爱群要求工人派出5位代表与开发商谈判,自己则坐在中间充当调解员。在她的耐心调解下,协议很快达成。
“黄科长,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你早点回家吧,我在这盯着就行。”同行的同事提议。
“那咋行,我要看着他们拿到钱,不然回去心里也不踏实。”黄爱群坚定回应。
等待、排队、发钱……直到亲眼看到80多名工人将58.6万元工资一分不少地拿到手中,黄爱群才放心离开。此时,已是深夜11点。
第二天一早,腹部剧痛的她就住进了医院。中午12点,她的女儿出生了。
“爱群,你之前干活太拼,这次一定要好好歇歇。”“黄科,一定要好好照顾好闺女,这可是你的小棉袄。”前来探望的亲戚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导。
谁知刚过一个月,得知云浮市即将开始维稳工作检查的黄爱群又出现了在办公室。大伙先是一楞:你不要命了!再是惊叹:你这精气神,不服不行!
“爱群,你这样干太辛苦,有些事完全可以让手下的人先往前冲。再说你一个女孩子,老是去这种场合也不合适啊。”常和她搭档执法的“战友”,云浮市住建局副局长吴建华好心提醒。
但在黄爱群看来,领导不只是指挥家、发令枪,还应是实干家、大脚掌:“那种只会喊给我上,自己却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的领导,我看不上,也做不到!”
2014年,得知云浮市臻汇园建筑工地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黄爱群照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刚一进屋,就被农民工围得里外三层。有的话说得含蓄:“黄科长,您是我们的主心骨,得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有的话说得直接:“我们不拿到钱,你就别想走。”
黄爱群回答得毫不含糊:“我就是来解决问题的。事情不解决,即便你们赶,我也不会走。”
20多平方米的简易工棚内,黄爱群忙着和包工头确认工人名单、出勤量,催促承包商尽快筹措资金,饿了就拿碗泡面打发肚子。一直到凌晨四点,农民工带着满意的结果离开后,两眼发涩、头脑发懵的黄爱群才驱车回家。
企业主、农民工,她送上的是同一份真诚
出身农家,经历过土里刨食、山中拾柴艰辛生活的黄爱群,对普通劳动者始终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一份工资或是一份社保几乎是他们全部的经济来源。如果连这些权益都维护不了,我们对不起自己的职责。”
2003年,一个口音浓重的妇女推开了黄爱群办公室的门:“你今天要不把问题解决了,我说啥也不走。”
“大娘,有啥事您尽管说,别着急。”黄爱群一边起身给老人倒水,一边柔声询问。
“社保费我缴了好几年,现在退休了凭啥领不到养老金?”老人愤愤不平。
原来,老人社保缴费未满10年,按照当时政策规定,无法领取养老金。但老人听不进黄爱群的解释,情绪还突然激动起来:“没有养老金我靠什么活?你们这是把我往死路上逼,我现在就死给你们看!”说罢起身就朝窗户方向冲去。
黄爱群急忙拉住老人做起了思想工作:“大妈,您要真缺钱,我先垫给您。我们真的想帮您,但政策不允许……”
甜甜的笑、真心的话、耐心的劝,逐渐温暖了老人的心:“行,闺女,我就信你这一回!”
老人走了,黄爱群却没有停歇。她立即赶到老人所在的单位,查清问题根源,核实老人所述。
一年多后,允许补缴的政策出台。黄爱群立即电话通知老人。电话那端,老人声音颤抖:“闺女,你是真上心啊,谢谢!谢谢!”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面对因劳动争议而到接待大厅“静坐”的农民工,她总是微笑着聆听他们介绍情况。
面对身无分文前来求援的农民工,她一边“霸气”承诺:“你放心,你的事我们一定管,一定管到底!”一边从兜里掏出几十块钱,硬塞到他们手中:“拿去,买张车票,吃顿饭。”
面对因工资被拖欠情急之下爬上楼顶的工人,她在楼下拿着扩音器扯着嗓子劝:“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你呢!你咋这样对他们不负责?”“我是人社局的黄爱群,有我在,你的事就一定能解决!”
劳动者是最朴实的,谁把他们记在心上,他们就给谁最真的感谢。
过年了,一条条短信从天南海北飞到黄爱群手中:黄科长,我们已经平安到家了,谢谢您;黄科长,您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一辈子都记着您。矛盾解决后,农民工把一面面锦旗送到她手上,“秉公执法,为民解难”、“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的遒劲大字,表达着他们的爱,倾诉着他们的情。
工作稍有闲暇,黄爱群总是往企业里扎:“连企业的情况都不明白,怎么预防矛盾? 怎么调解争议?”
辖区内企业众多,但黄爱群从不走马观花。看到不规范的劳动合同,她手把手指导:“这几项规定不科学,工人很难落实。”发现有些工地考勤制度不严,她建议老板制作考勤卡,详细准确记录员工每天出勤情况,避免日后出现争端。
次数多了,日子久了,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负责人都跟她熟络起来,有事没事总往监察科跑,甚至对劳动合同中拿不准的地方,也会第一时间拿给黄爱群看过才签署。
“你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图啥?”旁人不解。
“帮着看几眼合同能耽误啥。再说,合同规范了,劳动关系也可能更和谐,咱以后的工作也少些麻烦不是?”黄爱群说。
诱惑再多,压力再大,原则永远是她心中的红线
做好劳动监察工作,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娴熟掌握业务知识,更需要坚守原则。
为逃避处罚,一些企业常将礼品甚至现金往黄爱群手中塞,她总毫不犹豫拒绝;有企业请她吃顿饭,她同样婉言谢绝。她也要求同事不仅要管住手,还要管住嘴:“吃人嘴短,它会让你的心往企业倾斜,甚至站在劳动者的对立面。”
2014年,云浮市开展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几个迟迟不缴的“钉子户”让工作人员犯了难。
求援的电话打到黄爱群办公室。她放下电话,带上监察员就直奔规模最大的一家。
看着身着制服的黄爱群从执法车上走下,自恃见过大世面的老板却不慌不忙:“吓唬谁啊?你们破坏招商引资的环境,看我不告你去。”
“随便!这样的违法企业,哪儿也不欢迎!”
“一个小科长口气还那么大,小心你的乌纱帽!”
“我要是怕这个,今天就不来了。”
见黄爱群寸步不让,老板不死心,竟说服所在地政府设宴款待黄爱群及云浮市人社局领导,但黄爱群的态度同样坚决——饭一口都不会吃,钱一分都不能少。
老板不得不一次性补缴了587名劳动者的社保费,并整改了超时加班的违法行为。云浮市社保扩面工作自此开始畅通。
2010年以来,黄爱群带领的劳动监察执法团队妥善处理监察、 信访案件6715宗,群体性突发性事件226宗,为25196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等待遇1.86亿元,结案率达100%。
女儿7个月大时,看到黄爱群实在忙碌,公婆提出将孩子带回湖南老家抚养。
看着刚刚会爬的女儿,黄爱群万般不舍。但想想自己和丈夫整日奔波在外,公婆又难以适应云浮生活,她又只得狠心接受。
从此,7、8两月就成了黄爱群和女儿每年一次的固定见面时间。已经4岁半的女儿在她身边的时间共计不到一年半。
但融于血脉的亲情并不会因为距离的拉长而有丝毫的改变。
女儿会叫妈妈了,电话那端一声声稚嫩的呼喊让她心里又甜又酸;女儿会唱歌了,跑调又忘词的哼唱能让她笑上好几天;女儿要上幼儿园了,她邮去书包文具,想象着女儿上学路上的欢快,担心着女儿在新的环境是否会哭闹……
每当黄爱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冷清的家中,对女儿的思念就会愈发强烈,一个问号也在她心上盘旋———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
想到5年来云浮市重大劳动纠纷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等集体性事件 “零”的纪录,以及和谐劳动关系在云浮市一家家企业的出现,这个问号就会消失不见。
她知道,这是自己多年付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她相信,等女儿长大看到这些,也会对她多一份理解和赞同。
于是,当太阳再次升起,黄爱群又会再次精神抖擞,学习废寝忘食、奔波从不言苦、加班任劳任怨……
就像13年前,她推开劳动监察科大门的第一天。
(王辉 李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