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深入落实国家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紧扣“打造京津冀优质劳务输出地”战略,以“一县一品牌”为抓手,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品牌引领、全域联动”模式,成功培育“云冈亲人”“广灵巧娘”“北方好焊”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这些带着“大同印记”的劳务品牌,不仅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金钥匙”,更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建体系强规范,为品牌成长筑牢“四梁八柱”
大同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 的工作体系,为“一县一品牌”差异化发展指明路径。同时,通过资金奖励、政策倾斜等举措,组织优质品牌参与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主动对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社部门与用工企业,搭建起“输出有组织、就业有保障、服务有温度”的劳务协作网络。
资金保障是品牌发展的“活水”。大同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配套资金600万元,用于鼓励支持劳务品牌相关工作,对获评省级以上的优质劳务品牌,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为品牌“提档升级”注入动力。
在推进机制上,实行“县域孵化、市级提级”模式,县域层面压实初选培育责任,确保“县县有品牌”;市级层面强化统筹推荐,推动优质品牌向省级、国家级行列迈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本地优秀劳务品牌15 个,“天镇保姆”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广灵巧娘”“云冈亲人”“北方好焊”成功晋级省级品牌,形成覆盖市、县两级,衔接国家与省级的全域劳务品牌网络。
提技能育人才,让从业者手握“过硬本领”
技能是劳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劳务品牌建设,多维度构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出“校地企协同”与“特色课程适配” 双路径,“云冈亲人”联合大同市多家医院开发“康养、母婴”双轨课程,让学员在实战化教学中掌握专业技能;“北方好焊”与大连、青岛等地的船舶制造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学员结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率超95%。“特色课程适配”则针对不同品牌的产业属性定制内容。
师资力量是培训质量的保障。大同市推进“劳务品牌师资培育计划”,通过“外引专家、内育骨干、校地共建”打造高水平师资梯队,选聘行业资深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担任核心讲师,定向培育品牌内部教学骨干,并打造特色劳务协作基地,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拓渠道促创业,让品牌效应“惠及万家”
以劳务品牌为纽带,构建“就业+创业”双驱动格局,让品牌效应持续释放。在促进就业方面,市就业创业中心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就业服务网络,线下布局市级劳务品牌服务中心、4个覆盖京津冀核心城市的驻外劳务就业服务站及“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计划线上开发“大同劳务品牌云平台”,整合岗位信息、培训资源、品牌动态,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依托重点劳务品牌,全市累计带动就业超2万人。“云冈亲人”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乌兰察布等周边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广灵巧娘”带动农村妇女从事手工艺;左云县三屯乡黄家村“白羊绣”实现妇女“家门口就业”,刺绣产品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伴手礼;“北方好焊”向大连、青岛等地定向输送焊接人才,不少从业者月薪突破万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增收”。
在扶持创业方面,市就业创业中心推动“培训—就业—创业”闭环建设,为优秀从业者提供全链条支持,免费开展创业培训,邀请创业导师讲授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者提供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降低创业资金门槛;开放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同时,推动联合成立“大同劳务品牌联盟”,促进品牌共享市场资源、共拓销售渠道。
融产业拓新局,让品牌未来 “更有奔头”
今年以来,围绕 “数字产业、现代服务、文旅产业、设施农业” 四大核心就业渠道,大同加大劳务品牌培育力度,不仅让传统品牌焕发新活力,更孵化出一批适配新兴产业的“新品牌”。
在数字产业领域,引进67家优质企业,同步孵化“大同讯使”“平城标师”“大同智训师”等数字产业专属劳务品牌。在文旅产业与设施农业领域,“云州黄花工”“花园厨子”“平城烧麦郎”“369粗粮匠人”等品牌应运而生。这些新型劳务品牌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就业空间,更实现了劳务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就业增收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新型劳务品牌累计带动超2万人稳定就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刘锦秀)